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投稿精选
中师生,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作者:冯定辉    发布日期:2023-08-22    来源:我们中师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段熟悉的古文,出自韩愈的《师说》,它很好地概括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了“中师生”这个名词,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哪所高校的简称吗?却殊不知,中师生却是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简称,代表的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历史。

机缘巧合之下,我和高中已退休的政治老师相约喝茶,再度问起“中师生”,老师向我讲述了那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作为过来人,“中师生”代表着新中国教育史上,一段艰苦付出的岁月,或许他们还是综合素质最好的一代老师。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我国教育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尽管1977年已恢复高考制度,但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中师生”也在这一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80年前后,我国实行了从初中毕业生招收中师生的新政,三年之后,大批的“中师生”涌向城乡小学开始任教。

老师也是在那一时期,从广西来到了海南,而他所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极度渴望,想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可除了学生,还不得不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和匮乏的教育资源。老师告诉我,“中师生”得具备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任教科目不限,也不存在主副科之分,只要是校方需要的,你都得会,并且还要能教,不会怎么办?只能是现学现教。除了语文、数学、自然,他还得兼顾体育课和劳动课,例如说,田径、三级跳远、铅球、单双杠等,劳动课就更接地气了,除了定期大扫除校园和教室,还得带领学生植树和做农活,甚至是校园之外,公共区域的街道环境。

除了常规化教学和体力劳动,老师还得具备美学素养,美术得会,音乐也得会。可即便如此,校方能提供的设施也少得可怜,只能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课外书匮乏,那就开展故事会,轮流讲述阅读心得;为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定期多次开展朗诵或演讲比赛;音乐缺乏乐器,那就组织进行大合唱……简单来说,不光是老师得适应,学生也得去适应,在摸索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还是有不少人投身于“中师生”教育,除了奉献精神之外,老师说,当年的“城市落户”激励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师生”,也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大众的认可,生活物质上,组织或校方也会尽可能地做好保障。

或许以现代教育眼光来看,“中师生”门槛偏低,只需三年培训,即可上岗。可事实并非如此,当年的“中师生”可谓是百里挑一,竞争激烈,其中有不少人的录取分数,比地方重点高中录取分数还要高。由此看来,“中师生”绝对是佼佼者。

在后面的工作调整中,老师也逐渐从小学升至初中,再从初中跃至高中,也从“全科”老师,逐渐过渡为政治老师。回顾三四十年载的教学生涯,老师将最宝贵的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只为在教育事业青黄不接之时,为国家输出一批又一批读书人才。

听完老师的讲述,我心生感慨,“中师生”确实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一段渐被尘封的岁月。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中师生”,这一群体也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师生”的使命已落下帷幕,也衷心希望未来的教师队伍,能越办越好,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篇:怀念“林百科”

下一篇:“禁止抢跑”“一孩难求”......多方携手共护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