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学海南
赵运涛谈新作《符号里的中国》:遵从文史互证的方式写作
作者:杨道    发布日期:2021-10-25    来源:
 

今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符号里的中国》一经面世,便受到诸多读者的关注,迅速进入热销书榜,并一度在网络畅销书排名中位居第二。

《符号里的中国》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陈述。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该书作者赵运涛。

中国古典名著的“博物志”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著写这么一本书?有怎样的机缘?

赵运涛:这本书的写作前后用了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刚刚读博的时候,公众号流行,我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九九讲故事”,北师大的“章黄国学”“桃李国学苑”等公众号也经常约我写一些普及传统文化的小文章,后来在一些报刊上也开辟了相关专栏,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小文章积少成多,恰好有中华书局的编辑看到,于是联系我,就打算出这么一本书。我写作的内容看起来驳杂,实际上我自己是有一个标准的,首先就是要好玩,选题要好玩。也正因平时写作都是“吾道一以贯之”,平时积累的小文章在风格体例甚至内容上都是贯通的,所以当有了出书的打算后,我就将原来的一部分稿件进行了修改,然后又补充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就有了这本书。

记者:读过《符号里的中国》后,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古典名著的“博物志”,知识量极大、收入图像又极为丰富,你平时如何积累这些素材?

赵运涛:此书继承的就是中国古代“博物志”的传统,先秦时期的著作《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等,它们可以看作是博物学著作的先声。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是第一部以“博物”为名的专门著作,而且它开启了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著作体式,其内容不仅包含自然,还加入了人文,这部书影响很大,后世出现了诸多对《博物志》的补充之作,如宋代有李石的《续博物志》,明代有董斯张的《广博物志》,游潜的《博物志补》,黄道周的《博物典汇》,清代有徐寿基的《续广博物志》等等。

在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就对古典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那时候基本是按照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提到的书籍按部就班地读下来的。后来读研究生时我点校唐传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又读了不少古代传奇小说方面的书籍。读博士,我的专业就是古典文献学,所以对于古书,我自己在头脑中建立起来了一个数据库。对古画、器物方面的积累,主要是来源于旅行,我每到一个城市,必去的一个场所就是这个城市的博物馆,这是了解一个城市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变迁最好的方式。

记者:你在谈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二十八星宿在天空中四方方位的象征时,引用了《西游记》中“四木禽星”下凡擒拿犀牛精的故事。《西游记》里有非常完备的知识系统,《符号里的中国》是否从《西游记》里获得一些灵感?

赵运涛:本书吸收了大量大家熟悉的《西游记》中的情节,以《西游记》论证相关的知识,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本书的内容除了《西游记》,还包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中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本书实际又是包含着“四大名著中的博物学”的一部著作。

从专业角度阐释一个符号的诞生

记者:书中有很多知识非常有趣且鲜见于其他书本。如“十二生肖:你的‘守护神’与哪位古人一样”“最受欢迎的财神是怎样炼成的”等,颇富吸引力。你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精拣出这些资料的?

赵运涛:积累都是在平时,大概是常年坚持写作的原因,会用到很多材料,写成自己的小文章,这些材料也就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印象深刻,等再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原有的知识就能被调动起来。比如我曾写过庄孟不相及的问题,庄子和孟子同时代两个人却谁也没有提及过对方,在这篇文章中,我旁及了王维与李白的问题,王维和李白都是当时的大诗人,都在京城待过,两个人也是谁也没有提及过对方,而且两个人还都是同一年出生的,这里我就记住了王维与李白的出生年,等写十二生肖的时候,就把他们写了进去。

我自认为自己的问题意识很强烈,常常能够自己想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有了问题,好奇心是最大的动力,它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积累的知识点都是零碎的,而以问题为中心,就把相关知识重新串起来。

记者:你在书中阐释名物时对古典名著的引用信手拈来,说说你平时的阅读生活。

赵运涛:我的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献与文学,所以先秦两汉的书读得最多,虽然我的研究更为前沿和小众,但我的兴趣又偏向于大众化,所以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也时常涉猎。可以说因为研究与兴趣的结合,帮我把很多问题前后都打通了,有了先秦的底子,再看后世的部分,可以说是有优势的,很多典故一看就知道在说什么,很多后世的社会现象也很容易在先秦找到对应的源头,所以《符号里的中国》这本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我往往会以专业的解读来阐释一个符号是怎么诞生的,然后结合一些诗词或者笔记、小说来说明这个符号又是怎么演变的。

书中有不少与海南相关的文化

记者:看过《符号里的中国》后,有读者认为你颇有陈寅恪先生以文证史的方法论风格。你自己认为呢?

赵运涛:我确实是有意识遵从陈寅恪先生文史互证的方式来写作的,很多文学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在虚构中也有不少包含着历史事实,所以《符号里的中国》这本书中就大量引用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通过熟悉的文学作品来解读符号。另外,我还有两本新书下个月面世,《历史的错觉——真相不止一个》《历史的错觉——古诗文探案》也都是“文史互证”。

记者:你曾在海南读书?对海南留有怎样的印象?《符号里的中国》里有无与海南交集的物志?

赵运涛:我本科是在河北师大读的,硕士在海南,在海南学习的三年,是我最开心的三年,白天读书学习,晚上我就顺着海岸线轮滑,明月夏夜,水意淋漓,至今我还经常做梦梦到在海南。我在海南也写了很多小文章,其中有一篇发表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叫《海南岛古代“游记”的视野拓展》,现在看来,实际那时候我就对古代博物志产生了兴趣,此文主要梳理了古代“游记”以及博物志中与海南有关的文化记载。《符号里的中国》中也有不少与海南相关的文化,或者说是受到了相关文化的启发,明代的丘濬说五指山:“岂是巨灵伸一臂,遥在海外数中原。”我在《符号里的中国》特意考证了巨灵神是谁,他跟我们熟悉的移山的愚公有什么关系,与孙悟空有什么关系,等等。



上一篇:海南劲吹“文学海风”

下一篇:海南的三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