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诗歌
母亲与年糕
作者:陈恩睿    发布日期:2022-02-17    来源:海南日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后期,我五岁。记忆中,母亲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她离开人世的二十多年间,每年过年时她都郑重地做年糕,尤其病重那年,她还坚持在大年三十那天中午之前把年糕做好。她说这是守年俗,是默默憧憬无限美好的愿望。

在老家村子里,做年糕已有多少年历史,母亲并不了解,但她深知,一定选用糯米粉做年糕。母亲记得,老一辈的村民说,糯米粉有黏性,用来做年糕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将平安、吉利、好运等粘得紧紧的,留在村里,留在家里,留在每个家人身边,一年四季,每月每日,康安顺利。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叶,老家的糯米粉靠手工制作,一般在每年大年三十的前几天完成。那时候,糯米粉制作一般由女性来承担。母亲勤快,总是选在靠前时间段制作糯米粉。她说,“一定要做的事情,早做比晚做好,时间较足,做不好还来得及改正,叫人放心。”制作糯米粉是一件苦力活,得先将糯米在凉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再放到石臼里反复舂碎成粉。糯米舂碎之后,过米粉筛子。能过筛的糯米粉即为合格的,过不了筛的小小米块得重新放回石臼里舂碎。如此反复,直到全部过筛为止。

村里人手工制作糯米粉时,很少有单打独斗的,更多是邻居、朋友、亲人一起互动互助,因此大家均在辛苦并快乐中完成各家任务。刚制作出来的糯米粉湿度较大,母亲总是及时晾晒,以保证干燥芳香。

母亲制作年糕食料时,用石磨碾磨半干湿的糯米。一边用手使力,一圈圈地转动着石磨转子,一边在转子上设定孔洞适度地舀放米粒并加水,磨烂的糯米随着水从石磨周围流出乳白的汁。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糯米泥团,一般由两人承担,若实在没了人手,一个人也可慢慢操作。石磨碾磨出来的是糯米汁液,装进特制布袋里挤压水分后,便成了柔软、块状的糯米泥团,这便是做年糕的糯米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有了磨米粉的机械设备,制作糯米粉省事了很多。

蒸年糕是一门技术活儿,但母亲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她说,这得益于先祖的传授。母亲轻快地拿来圆形并具一定深度的铝制或铁制的盘子,轻巧地往里面放进干糯米粉或糯米泥团,严格按比例加入红糖水,然后搅拌均匀,待干湿度合适,再放进锅里蒸。锅里的水量要适度,多了蒸出的年糕就稀了,少了蒸不够火候则年糕生硬。

看到母亲向灶台里添加枯叶或稻草时,我就像小鸡一般在母亲和灶台边转转,看着锅盖上升起的薄雾,想着锅里香甜的年糕,馋得喉头像伸出手来,每一秒都在煎熬着呢。灶台大火敞亮,照着母亲那蜡黄、清瘦的脸,像一抹霜打的秋菊,但母亲那眼里依然泛出星星点点的光亮。

后来,我发现了母亲每年做的年糕都是圆圆的、黄黄的、甜甜的、厚厚的。有一年大年三十,母亲凌晨三点多就起来蒸年糕,这时,我睡不着了,慢慢地移步到灶台前陪母亲。母亲知道我是流着口水来的,便说:“刚刚烧火,没那么快蒸熟,睡觉去吧。”虽然知道年糕蒸熟的时间还较长,但我还是将等待进行到底。

母亲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生的,挑过轻轻重重的担,干过粗粗细细的活,怕过长长黑黑的夜,流干咸咸苦苦的泪……没上过学,没读过书,但母亲有“文化”,这也许是村里老人传承下来的。母亲并不知道年糕的来历,也不知道村里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年糕的,但她说,老家年糕形状圆圆的,就是祝福新的一年里亲人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年糕味道甜香甜香的,就是祝愿新的一年里亲人甜甜蜜蜜,和睦相处;年糕用红糖水调节味道,蒸出来颜色呈金黄色,就是诚愿新的一年里亲人招财进宝,生活红火;年糕是厚厚的,就是祝愿新的一年里家人身体壮实,平安健康。


上一篇:律诗三首

下一篇:竹葵村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