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单正平
​人在路上
作者:​单正平     发布日期:2019-09-26    来源:红树林文学频道
 

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的英文缩写都是WTO。这看似无关的两个组织,其实有內在关联。说到底,国际旅游业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贸易:把甲地人口短期贩卖到乙地而已。而且这种特殊贸易的收入已在整个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国际先不说,中央电视台很多广告,是各省的旅游广告,这足以说明,旅游在经济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钱去旅游?


旅行古已有之。但古人之旅,多为商旅,军旅,宦游之旅,探亲之旅,婚丧之旅,贬谪劳役之旅。旅行,不过是从起点到终点的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路程而已。古人鲜有今人这种游山玩水购物饕餮赌博泡妞之旅。东晋谢灵运开启中国文人游山玩水新风尚,但谢先生之旅行,局限于浙东及周边不远地方。后来人强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旅行当作培养提升士大夫见识胸怀和境界的手段,身在旅途而心系朝堂。这种功利主义的古典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我以为当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他骑驴载书,奔走大江南北,研究历史地理,为反淸复明作准备,直到死在旅途。徐霞客没有顾炎武那么强烈的政治抱负,但也不像谢灵运寄情山水,他是要做地理学家。无论如何,古代这些牛人绝不是以游玩为目的的纯粹旅行家,像如今的驴友那样。


今日旅游,主流是为游而游。大家衣食无忧,饱暖思游欲,有点闲钱就纷纷出门乱跑。没有闲钱也好旅游,年轻人啃老,拿父母钱去消遣。不拿父母钱的,则可以边打工边旅游,许多美国青年到中国来就这么干。事实上,无论中外,旅行已成为当代人一大人生目的。一个人一辈子没去过天安门,没上过三山五岳,没来过海南,没去过巴黎纽约,你不白活了?你有完整人生?年轻人可以不婚不嫁,甚至可以不读书不工作,但不可以不旅游!


用一百年前人观点看,今天的驴友大军毫无疑问是只消费享受不生产创利的多余分子。设想一下,曾国藩若见到那些攀登珠峰的,穿越沙漠的,摩托越野的,帆船横渡太平洋的,会在家书中作何感慨?他会认为这些人是贪图安逸享受的堕落分子吗?我估计他老人家会痛心疾首地咒骂不已!


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变迁,带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当今的人生,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在路上。我们已没有过去的故乡,没有今日的家园,没有未来的归宿。我们只能在旅途中漂泊,永不止息。这就是旅游获得空前正当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为生命的要义是移动迁徙而不是安居一地终生不动,所以一切固定静止状态,都与我们生命内在的感觉和愿望相冲突,相对立。旅游的实质因此不再是奔向一个目的地,而是这个奔向的过程本身。预约,订票,签证,签约,离家,上路,排队,验票,安检,等待,再排队,再等待,被吆喝来吆喝去,抢吃抢喝抢座位,入住酒店旅馆,想象陌生的美食艳遇……然后回家,然后期待下一次旅行。


旅游者每每到达目的地后颇有失落感。但并非目的地让他们失望,是旅途中体验到的生命真切感觉消失了。


相形之下,我们平时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哪怕只有短短几个月,都几乎是不能忍受的。即使在一个城市里生活,我们每天最有感觉的时光也不是在办公室,在家里,在饭馆;而是在路上,在电动车上,在公交出租车上,在地铁上,在私家车上。总之,在人流车流中移动,哪怕是缓慢的移动,才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流动,不停地流动,快速地流动,让建筑,树木,人群,灯光,广告,从眼前模糊不淸地一掠而过,才是我们最真切的触及皮肉与灵魂的快乐和痛苦,才是现代城市生活的精髓。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如今城市里和城市之间,为什么要修那么多的路。


我们在旅途中看见了什么?似乎什么都看见了,又好像什么都未看见。这让我想起历史上有名的段子。钟会去看嵇康,嵇康只顾打铁不理睬。钟会无趣,要走了,嵇康大声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脱口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其实我们到旅游目的地也好,在旅游途中也好,大家的感受可能跟钟会差不多。到底所闻所见了什么,谁能说得清?


我们宁愿这样不清不楚地一直行走在路上,无止无息,直到永远。


2013月6月23日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单正平

著名作家、学者丨特约

单正平,1956年生,南开大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出版专著译注文集随笔共1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