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投稿精选
我的高考故事|60年代高考生陈琼基:走出农村进了城,改变了一生
作者:陈琼基    发布日期:2021-06-10    来源:海口网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又是一年高考时。时隔半个多世纪,我当年的高考是怎样的情景?1964年,我参加高考,究竟是怎么录取上的,我已记不太清了,但那时读书奋斗的岁月,在我脑海中依然很清晰。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放弃高考这一条路,也正是高考让我走出农村,改变了一生。

陈琼基年轻时的照片。卢海浪 翻拍

“读!怎么着都得读”

说起我当年的高考,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难”。1959年至1961年间,一些匆匆上马的大学停办了,高考录取率骤降,招生名额少,竞争十分激烈。我是典型的农家子弟,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母亲早逝,家里有些困难,读书在那时候看来是件非常奢侈的事。高中一个月的伙食费9块钱,对家里来说那可是个天文数字,只能全家人一起想办法凑。

“咱家离海近,实在不行就晚上回来赶海,一定可以凑出来。”跟着大哥提出的点子,我开始忙农活、赶海,半工半读。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和大哥一起到海边摸鱼抓蟹。当时每天一点“肉星儿”都见不着,只有政府每个月发的二十斤粮食。物质上的贫穷并没有磨灭掉我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想上大学的决心。

夜晚的大海有馈赠,也有危险。在一次赶海中,我一脚扎在鱼背鳍刺上,刮出一条又深又长的口子。流血、发脓、肿胀,却一直没舍得去医院,靠着一瓶红汞水,硬是撑过来了。大不了就是考不上回家务农,不到最后一刻怎能见分晓,寒窗苦读12载,岂能说放就放。过五关斩六将,我反而更加坚定了一个念头——“读,怎么着也得读!”

埋头苦读终不负青春

每天这么来回倒腾,有时白天一坐下,我便开始犯困打盹。“同学,坐到后面去眯一会儿,下课了找其他同学记笔记。”老师非常体谅我,时常鼓励我。

那时,大学生屈指可数。什么专业今后就业好,这种想法压根就没有。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考上了,便是国家的人,考不上,大不了就回家务农。

没有警车护送,没有父母相陪,高考那几天时间如白马过隙,如今回想,其中细节乏善可陈。我们的考点在海口一中,由学校统一安排食宿。男生一个屋,女生一个屋,在地板上铺个草席凑活着就睡了,吃饭不再定量,还吃上了肉。考前的那一晚,我和许多人一样,紧张得睡不着觉。幸得恩师当时陪伴在右,安抚我十年苦读闯雄关,心态平静莫慌乱。

六科,三天,最重要的是心里那股不认输的劲头。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别害怕结局,乾坤未定,只管放手一搏。当时成绩是不公开的,有通知即录取,没通知,为落榜。以前没有报志愿指南,没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我们完全不知道哪个学校招多少学生,甚至连如何录取也不太清楚,无从参考。

老师早已根据我的家庭、成绩、爱好等各个方面的材料帮忙填报了志愿。直至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被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录取,成了一名大学生!

梦圆大学改变一生

考上了大学,家里人都高兴极了,可学费问题把我们难住了!确定成为了大学生的那个晚上,我在过度兴奋之后回到现实里来。路费、学费像压在肩上的一座大山,生生让一个二十多岁的铁汉溃不成军。

“放心,咱都考上了,砸锅卖铁都得去!”考试结束后,大哥四处忙活着,为我四处奔波借钱。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大家伙儿也为我开心高兴,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村里有户人家竟借给我20元“巨款”。东拼西凑,学费总算是攒够了,临行前,大哥把我叫到了他房里。“明天就要出发了,得穿得像样点,这是我结婚时穿的白衬衣,就穿了一次,还很新,你穿着这个上学。”就这样,大哥把结婚时唯一的一条白衬衫送给了我,穿着新衣,我踏上了求学路。

如果没考上大学,将会是怎样?那只能无缘大学,只能另投他途,大抵还是在农村。家人、老师、同窗等众多身边人都是一路以来我最感谢的人,是他们用无私的爱为我鼓劲加油呐喊,引领我不断前行。

大学期间,我有机会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与天安门合影,瞻仰毛主席故居,深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理。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琼山县委工作,在海南省委外事办公室退休。这一生,都是国家的人,在社会的进程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陈琼基。卢海浪 摄

恰逢今年高考日,遥想当初高考时。在这场改变命运的人生大考中,祝愿所有莘莘学子,满怀希望,所向披靡,镇定地答题,耐心地思考,尽心竭力地书写自己的人生考卷,成功考取心仪的大学,耕种梦想!

海口网记者卢海浪 整理

上一篇:2002届高考生黎鸿:好好读书可以逆天改命

下一篇:我的高考故事|2007届高考生杨本科:即使来路不易,但请相信学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