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投稿精选
​琼崖的红旗:让昨天告诉今天
作者:蔡旭    发布日期:2021-02-01    来源:红树林文学频道
 

海口竹林里的火种


竹林里是海口一条僻巷。

僻静得一粒火种在这里点燃,也没有外人发现。

这是1926年6月,在这里正召开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

邱家大院的二进三间四合院里,悄悄诞生了海南共产党的组织。

乌云压顶下,所有门窗紧闭,只敞开十多个烈火熊熊的胸膛。

四方桌边,明式座椅上,慷慨激昂的讨论在厅堂里回荡。

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记下了王文明、罗文淹、冯平、许侠夫、周逸、何德裕、李爱春、黄昌炜、陈垂斌、陈三华、罗汉的名字。

琼崖革命的红旗从这里亮出,从此迎风飘扬,23年红旗不倒。

翻天覆地的序幕由此掀开,艰苦卓绝的长征从此出发,前仆后继的壮剧自此在椰岛惊天地泣鬼神。

直到23年后,胜利的旗帜红遍了全岛的高山大海。


所有江河都有它的源头。所有燎原大火都起于它的火种。

现在,竹林里这座院落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林里不再僻静。络绎不绝的人流,来看路怎样走过来,来想怎样走下去。

先烈们的照片挂在墙上,殷切的目光似在询问。

看后来人,怎样回答!


仲恺乡农会的红旗


一面“仲恺乡农民协会”的红旗,飘扬在1926年海口市郊的上空。

第一任主席冯白驹用那个年代的流行字体,宣告了革命的力量。

火红的旗帜由一双双耕田打渔的大手高高擎起。一波波大潮随着红旗的挥舞而汹涌澎湃。

革命低潮时乌云压顶,反动派挥着屠刀追查红旗的下落。

一个乡咬紧牙关,刀架脖子也不说。

这面旗藏在人们心里,敌人怎么能挖得出来呢?

即使党支书血洒海口街头,也仍然保住了旗帜的鲜红。


23年,这面红旗跟琼崖革命一起艰苦卓绝地挺进。

解放时,冯白驹面对这面红旗潸然泪下:“党中央赞扬我们孤岛奋战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这面红旗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面红旗随他上京,接受了开国领袖们的集体检阅。

周总理把它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海南魂。

如今,这面按博物馆文物原样复制的红旗,飘扬在仲恺农会旧址纪念馆里。

飘扬在老一辈语重心长与心潮澎湃里。

让千百颗年轻与不年轻的心,都同这面旗帜一样,永葆鲜红的颜色。


陵水苏维埃的烈火


这座“琼山会馆”座落在陵水县城,已一百多年了。

这座由琼山商人合资共建的会馆,收藏着一个县的百年风云。

祠堂式中西合璧的三进院落,弥漫着历史的回声。

那一年会馆才16岁,就参与了一场开天辟地的暴动。

1927年12月16日,以黎族同胞为主体的农民自卫军,经三次武装起义后攻占县城,在这里建立了陵水县苏维埃政府。

宣告了海南岛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的诞生。

熊熊烈火把地主的田契、帐簿和刑具烧成灰烬。

把大革命失败后乌云压顶城欲摧的天空,映得通红。

此后,陵水的红色政权虽然只存在半年,但琼崖革命的红旗再也没有倒下。

这里重新点燃的火种,穿越血雨腥风,迎来了丽日南天。


现在,在年轻的高楼大厦的的包围中,百岁会馆似乎成了峡谷。

不过,挂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琼山会馆,令所有高楼都相形见绌。

它作为永远常青的标志,携手激情燃烧的岁月,引领陵水呼啸着前行。


母瑞山的摇篮


都说母瑞山是一个摇篮,是海南的井冈山,它是琼崖革命的摇篮。

1928年,因敌强我弱,对反动派“反围剿”受挫,琼崖苏维埃主席王文明率部转移到母瑞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1932年,双一次“反围剿”,冯白驹带领100人与敌军周旋,最后仅剩25个英雄。他们在山中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坚持斗争 8个月后突围回到琼山老区,革命火种又一次得到保存。

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琼崖红军独立师所在地,经战火硝烟的洗礼,英魂长在。

红军操场司令台前,回荡着嘹亮的军号与昂扬的口令。

红军潭,深藏着红军伤病员弹尽粮绝英勇献身的悲壮故事。

深深的密林,黎村苗寨和茅屋草舍,潜伏着红军医院、军政学校、军械厂和农场,遍布着血肉相连的源泉与无穷无尽的力量。

芭蕉根、“革命菜”与各种不知名的野果,支撑了饥肠辘辘中的坚定信念。


当年的革命摇篮母瑞山,如今满目苍翠,怒放的红杜鹃照亮了漫山遍野。

苍松翠柏,水榭亭台,点缀着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

王文明、冯白驹与琼崖红军将士,正站在纪念馆里,讲述浴血拼搏的往事。

讲述着母瑞山的摇篮,怎样养育了不屈的海南。


《艰苦岁月》的笛声


雕塑家潘鹤,用一座雕像,把人们带回到艰苦岁月。

深山密林中,传来了清脆的笛声。

轻柔的笛声,把一切都屏蔽了,盖过了沉重的岁月与深重的苦难。

让腥风血雨、枪林弹雨、狂风暴雨暂且撤退。让衣衫褴褛、瘦骨峋嶙、菜色面容一时消散。

只留下一块餐风宿露的石头,和两个头戴红星的人。

吹奏的老战士,在笛声中沉醉,光脚板竟竖起了大拇趾。

小战士在依偎中仰望,托起的脸庞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只有那支同他一般高的步枪,警觉地醒着。时刻准备回到现实,告别即时的浪漫。

轻柔的笛声里,似乎没有宏大的叙事。

信仰、信念、信心,却这样落地生根。

红旗还能打多久?笛声已经告诉了。

何时拨开乌云见青天?笛声正在酝酿着。

笛声没有歌词却含义丰富,一切都已告白。

笛声吹在山间却响遏行云,已经——

穿越时空。


云龙墟的烽火


1938年12月5日,云龙墟六月婆庙大院广场,万人誓师大会在此举行。

在全民抗战的高潮中,中共琼崖特委与国民党当局团结抗战,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

群情激昂,万众欢腾。队长冯白驹振臂高呼:誓死抗日,保卫琼崖。

这一声,喊出了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喊出了抗日先锋的雄姿与声势,喊出了人民群众血战敌寇的决心。

1939年2月,潭口阻击战,打响琼崖抗战的第一枪。

1939年5月,扩编为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建立了琼文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一年,就对日作战70余次,击毙日军800余人。

1940年,抗日游击活动遍及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11个县。

1940年10月,成立了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5月后,建立了琼山、琼东等县级政权。11月10日,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又宣告成立。

1942年,抗日军民反“蚕食”,反“围剿”,在抗战的困难阶段,抗击了日军5个警备队6000余人和伪军5000人的野蛮残酷进攻。

1943年,开辟了万宁、陵水和保亭广大游击区,创建并巩固了绿现山、儒万山抗日根据地,将各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4年,成立了黎族人民抗日后备队。秋天,总队改称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琼崖纵队”美名天下传。

1945年7、8月,琼崖纵队攻克感恩、儋县等县城,解放全岛三分之二的土地,根据地扩大到全岛的16个县境。

在6年多的艰苦抗战中,作战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3500余人。坚持到抗战胜利,完成了保岛卫民的历史使命。

云龙改编点燃的抗日烽火,终于燎原。

志士们用鲜血,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冯白驹家的石头


这里最显眼的就是石头。

石头砌起的农家屋,石头雕刻的将军半身像,诉说着一个石头般的人。

石头般坚定,石头般坚硬,石头般坚强,石头般坚毅。

邓小平的题字“冯白驹将军”,在雕像基座上闪耀。徐向前的题匾“冯白驹故居”,在门楣上辉映。

周恩来一句“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永远在岁月的时空中回响。

那一面光辉的旗帜,就诞生在长泰村这两进四间石墙瓦顶房屋里。

那位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旗手,就成长在这绿树环抱的摇篮里。

卧室中一张简朴的书桌,讲解着这一位石匠儿子的特别。

屋外那棵见血封喉百年老树的树洞,掩护过他被追捕的青春。

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曾一把火把它烧成残垣断瓦。

怎能烧得掉石头呢?石头之魂更无法烧掉。

后来依样重修时,它就成了一座革命的博物馆。

它又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让世世代代永久地翻阅。


临高角的号角


1950年4月17日,炮火纷飞,硝烟弥漫。一阵阵嘹亮的冲锋号,掀开了临高角的黎明。

就在昨晚,集结在雷州半岛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余万人,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大规模渡海作战。

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以木船打军舰的壮举,摧毁了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防御,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而解放军正是首先从临高角全线登陆的。

此前,琼崖纵队第1总队,从昌江、白沙地区,秘密地向临高地区开进。其它总队与独立团,在岛西南佯攻迷惑敌人,同时全力准备接应渡海大军。

就在嘹亮的进军号角中,解放大军与琼崖纵队会师了。海南解放了!

眼泪在流,热汗在流,但鲜血没有白流。

歌声震天,红旗漫卷。琼崖革命坚持了23年不倒的红旗,从此永远地飘扬。

如今,临高角千米海滩,海水澄澈,白沙洁柔,椰林洒绿,阳光灿烂。

在解放公园里,解放海南纪念塑像迎风耸立。

历史告诉着未来,光荣紧跟是梦想。

号角还在吹响,海南正在前进,正在走向更为灿烂的明天。


六连岭上的彩云


烈士纪念碑站在六连岭前面。

海南自由贸易岛的建设者及戴着红领巾的接班人,还有参观团、学习团、旅游团,站在纪念碑前面。

纪念碑的身后,是六座连绵的青山,是琼崖革命红旗23年不倒的历史,是腥风血雨、战火硝烟中艰苦卓绝的故事。

纪念碑的面前,是聆听讲解的肃静,是举拳宣誓的庄严,是在历史与现实中来回穿越的沉思。

朱德总司令的诗句从纪念碑中走出,在蓝天白云间回荡:“六连岭上飘彩云……”

纪念碑里的人与纪念碑前的人,已属于不同的年代。

现在正是彩云飞舞的时代,人们已过着彩云飞舞的生活。

代代相传的人,有着一样的理想,一样的信念,一样的精神。

当然,现在人们身上不再是褴褛军装而是五彩缤纷,脸上不再是憔悴菜色而是奕奕神采,嘴边不再是紧咬牙关而是笑逐颜开。毕竟,时代不同了。

但没有可歌可泣的昨天,也就没有前程似锦的今天。

面对这一切,烈士们回眸应笑慰,纪念碑俯瞰也笑慰。

因为那些舍生忘死的英魂,当年生活的理想,就是后人理想的生活呀。

是的,在彩云飘舞的海南岛上,有着光荣传统的海南人,不仅今天过着理想的生活。明天还会创造——

更加理想的生活。

(2021年1月5——7日)


蔡旭,广东电白人。1946年生,1988年8月起在海南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口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现退休。出版散文诗集33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

上一篇:祖国啊,我是一名西沙老兵

下一篇:七言律诗 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