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有声读物“悦”读场景的构建路径
作者:黄战    发布日期:2022-10-04    来源:光明网
 

有声读物作为与数字技术同步发展起来的产业,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出版市场的份额,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声音”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成为繁忙的当代人休闲生活的选择之一。然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对未来的预见,有声读物在以全新的产品形式吸引大量的用户群体之后,需要更进一步优化用户的产品体验,让有声阅读,更能有声“悦”读,从而留住并吸引更多的读者用户,促进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结合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从读者体验的角度,探索有声读物“悦”读场景的实现。

一、有声阅读的发展现状

在迅速发展的几年间,有声读物经历了从“单一”到“立体”、收益从“负”到“正”、管理运营从“混沌”到“清晰”的一个过程。

1.形式从“单一”到“立体”。最初有声读物作为阅读媒介出现时,大都是单纯的纸质图书有声化,用相对比较专业的朗读模式将书的内容呈现出来,往往只是实现了“解放双眼”的作用,不具生动性,并不能像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评书、相声那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将读者带入情境。随着各种有声平台的兴起,有声读物的内容有了汇聚点,越来越多的有声内容出现在各个音频平台,此时有声读物的分类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平台引进的各种读者用户喜闻乐见的评书、相声、广播剧等,还有许多用户自主制作上传的作品,也孕育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主播。有声读物范围已经不仅仅是有声书这一单一品种,还包括有声新闻、知识付费课程、音频节目、有声读书会……而在有声平台的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优质内容、优质用户体验的发掘,更多地引进热门IP,打造人气主播,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抛开原有的先有纸质出版物后有音频出版物的模式,开始出现音频平台与各种出版机构和媒体联合搭建纸质内容与有声产品的融合应用场景,创造了纸电声相融合、相促进的融媒体出版新业态。

2.收益从“负”到“正”。 有声平台的收益,以2016年为分界点,实现了从“负”到“正”的转变。2016年以前,有声读物均是以免费收听的形式出现的,有声平台为吸引更多的用户,提升自身竞争力,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有声内容、维持平台运营等,收益与投资难成正比。2016年下半年“有声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突然出现,并迅速拉动了有声业务的付费习惯,有声业务才开始真正“挣钱”。《2018-2019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达到了46.3亿规模,预计2020年将达到82.1亿规模……有声读物和相应的数字产品付费的习惯在80后、90后群体中转化率很高,在更年轻的受众中也有更大的潜在市场,而此时能够决定他们是否付费的,就是有声读物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价值。

3.管理运营从“混沌”到“清晰”。 有声读物在丰富人们阅读生活的同时,自身的发展运营也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的转变过程。不论是有声平台的哪种运营模式UGC或者PGC,有声读物的出版都加入了读者用户的参与,读者用户集生产者、发布者与传播者的角色于一身,丰富了有声读物产品的同时,也加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多元生产者、多元生产方式、多元监管内容,涉及“内容”“版权”“技术指标”等多方面的细节,而相应的监管标准并不够细致和统一。随着各个数字出版产业的成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逐渐成熟,各个有声出版平台也加大了对读者用户有声产品的审核、监管甚至扶持的力度,特别是在“知识付费”正式推向有声读物市场后,相应的数字出版制度、法规更加细化,平台规范、运营的模式也更加清晰,并专注于不同特色的营造,可以说为有声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悦”读场景的实现

有声读物市场繁荣的表象下,更需要冷静地审视与思考,从而获得产业持久的生命力。有声读物形式能否长期地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在于其是否持续地有用、舒适并给予读者新的刺激点。有声“悦”读场景的实现,要为读者提供可持续的被需要感,把握让读者产生“悦”读情感的源头。传统的纸质阅读,愉悦感的产生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能够给读者思想以启示、情感以共鸣、感官以享受。同样,有声“悦”读的场景,我们也可以从与这相关的三方面进行尝试。

1.优质内容——满足读者“悦”读的精神需求。“悦”读需求的实现,源自读者与读物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体验。首先,来自于有声读物内容对读者的适应性。“我所听到的”正是“我所感兴趣的”,“我所感兴趣的”正是“我能够听到的”,这一点在有声平台上已经借由“内容标签”和“算法推荐”基本实现,但就目前的呈现方式看来,仍然借由相对程式化的条框来实现。算法推荐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弊端,即在用户收听过一定的内容后,大量的相关内容推荐即会出现,而读者很可能只是偶然的需要产生的行为被放大,并强制性地附加了其他产品。这种强制性的赋加属于“暴力占领”,不会产生愉悦感。所以,从优质阅读体验感的形成的角度来说,内容标签、算法推荐,都不及有效的搜索,如果读者通过简单的搜索,就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优质内容,这样更能够获得舒适感。而这需要有声读物平台在上传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有声读物的特点,从而使其更快地被需要的用户找到。

其次,来自于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内容为王”是出版物发展的根本,在褪去形式的繁华之后,能够真正留住读者的是有声读物内在能够为读者所认知、所感受的思想和情感,有声书的成功与否与优质的脚本内容密切相关。大多数有声读物目前仍属于“泛娱乐化产品”,知识付费的高增长率似乎缓解了阅读碎片化、浅层化的尴尬,但从有声读物高流量的作品来看,有声小说仍是收听的主流。此外,有声付费用户在消费同质化产品之后,是不是肯为同类题材相关产品继续买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声读物要使读者产生“悦”读体验,内容的质量是必要的考量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其传达的价值观念、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用声音的形式进行演绎,或者采用怎样的形式来演绎,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而可以确定的是,依据不同的读者对象来确定内容的选择以及结合用户评价来考量内容是否有效。

2.优质声音——供给读者“悦”读的感官体验。有声读物的有效内容,主要是通过声音进行传递的,声音的品质、声音的特色是有声读物能够吸引读者用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就声音本身而言读者能“悦”读,有赖于高水平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和强大的AI技术设备以及专业的制作团队强化声音的表现力、特色,共同营造出“沉浸感”,这也是目前业界都在极力营造的有声读物的极致表现。而这里强调的有声读物声音质量,在彰显质的内核的同时,也需要呈现多样魅力,精品的有声读物应该是有个性、有特色的,从而使有声读物能够从更多读者那里获得更强更广泛的关注,引更多读者产生共情。

制作精品有声读物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专业的有特色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有声读物作为新生事物,从事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很多是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声音和演播本身并无缺点,但有声读物的播讲与传统的播音、主持有一些区别,且依据内容的不同需要更多的演绎能力。因此,需要专门强化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的综合能力,像传统评书艺人那样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播讲技艺的强化、提升上。其次是强化声音特色,针对不同的阅读场景中或者不同的读者对象,对声音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青少年读者在有朗诵学习需求时,需要的是专业的、有感情的示范式朗读;在音色上的选择性上也有不同的需要,有人喜欢清脆响亮的,有人喜欢深沉低缓的……因此,有声读物演播者的声音特色,也是影响读者“悦”读的重要因素。在未来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可以尝试为同样的作品搭配不同的演播者,从而展现不同的声音魅力,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的需要。再者,完善有声读物制作技术,组建高水平创作团队,提供专业级的听觉盛宴。创作能力强的专业的有声读物制作团队,不仅可以引进高质量的IP,更能与电视、视频网站等积极合作,不断生产出“大片级”的有声读物,努力朝着沉浸感、多元、丰富的方向发展,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

3.优质场景——呈现给读者多样化的“悦”读环境。“悦”读的实现,还在于能够满足读者对不同的阅读场景的需要。相较于文本读物,有声读物借由声音传递的内容,更加形象化、质感化,使内容的展示更加翔实、生动,特别是对于视觉获取不方便的或者文字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的读者来说,“听”更能够激发、感染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自觉地进入情境。此外,当前大多数读者选择借由“听”的形式进行阅读,在于有声读物的阅读情境适应力,相对于视觉文本的输入,“听”更适合读者“一心二用”,把眼睛和手脚从阅读中解放出来,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又能够提高阅读和生活的效率,悦享“读”的快乐,不耽误快节奏的生活。而为了配合读者的跨场景需要,就需要平台在制作有声读物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为有声读物设计不同场景下的优先配置,在不同的场景中配合读者的阅读需要,比如在嘈杂的公共环境下以读者清晰地获得内容为主;在私人的安静环境下,以细致的声音表现为主,增强读者的声音真实体验感。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读者构建虚拟的听觉世界、交互的阅读场景,通过人的肢体器官配合情境、情节等。

三、结语

声音作为人认识世界、触摸精彩生活的必要途径,是人们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阅读”声音的产品必然在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乐享”声音的形式会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不断变换样貌,但“乐享”的本质不会消失。有声“悦”读场景的实现,需要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声音能够带给人的愉悦感的来源,让有声读物有“质”的内核,有“个性化”的体验,更有“七十二变”的多样面貌,带给人们陪伴的亲切感、舒适的体验感,从而促进人们持续地有声“悦”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上一篇:“只要有爱书的人 古旧书行业的火炬就不会熄灭”

下一篇:清代诗歌选本中的选家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