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孔见新作《海南岛传》出版:吐纳海南悠远的历史与呼吸
作者:张惠宁    发布日期:2020-11-25    来源:海南日报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2020年11月15日,台风天气影响,海口下雨,满城湿漉,天公不作美,但诸多读者仍然如期出席海南作家孔见新书《海南岛传》在海口的分享会。“这是一本期待已久的书”,《海南岛传》让人浮想联翩,人们仿佛有太多的话儿想表达,海南岛的前生今世,似乎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们对这本书产生解读的欲望。作家王卓森说:《海南岛传》吐纳着海南悠远的历史与呼吸。

反映人类生存境遇与抉择

“地球,对于太空来说,也是一个岛屿;海南岛上人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命运。我写这本书,是以海南岛作为聚焦点,反映人类生存的际遇,以及面对各种际遇的抉择。”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孔见的家族已经在海南岛上生活了近900年。“我出生在海南岛这个事实,是影响我一生的。在岛屿上的生活,与大陆上背靠着广袤的陆地和崇山峻岭的人生是有很大不一样的。”孔见说。

孔见说,少时在岛西的老家,每回午夜梦醒,大海的潮声一浪接一浪,听起来像老人的哀叹,又像野兽的嚎叫,这种声音构成了他人生长时间的背景音乐,促使他跟岛上的人们一样,渴望投奔大海彼岸,过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岛屿带给人的孤独感,让人总有着摆脱的渴望。他们一度生活在对远方的眺望之中,直到这里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自由贸易港。

作为生活在这座岛上的土著,孔见很早就关注海南岛这个意象。三十多年前海南刚建省时,孔见就在他所服务的《海南开发报》上开过一个专栏叫《孤岛夜语》,那时他就以海南岛为生存背景,抒写人生感受和体验。在1990年代,他就开始写关于海南岛的文字——《海南岛,一个土人的叙述》,组诗《海南岛,一个土人的编年史》等,近几年,他又写了《海岛物语》等数量可观的散文,实际上都是在一点一滴为《海南岛传》的写作做准备。

随着海南历史地位的转变和对海南思考的深入,孔见慢慢安心做了一个岛民,以长不大的黄花梨自居,开始以“最爱海南岛的海南人”,来潜心研究海南的历史文化。

“海南岛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文化,在唐代,海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隘。岛上很多宝物,像犀角,沉香,槟榔,黎族人编织的广幅布,椰子做的席子,都为外界所稀罕,海南人对海上贸易繁荣作出贡献。”

伏波将军、冼夫人、苏东坡、海瑞、甚至不知名的烈女和海盗,闯南洋的劳工,孔见的《海南岛传》,写了诸多海南岛上的人物故事,但也有一些岛上的名人未写进去。孔见说,他写海南岛传,不是写一部海南岛的通史,而是选择那些对海南有“人文意义”的人、事和物,进行历史文化的“打捞”,并以此来诠释海南人的精神品格。

“将这个地方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加以打捞,然后置放到一个辽阔的背景下来进行演绎,希望阅读这本书的人,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境遇与命运的跌宕与转折,于感同身受之中心有所得。”他说。

“海南原来有这么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我读起来很过瘾。”阅读会上,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王雁翎对记者说。

既是史传也是文学作品

自古在历史地理的描述上,海南岛多是被说成“孤悬海外”,遥远而神秘,是充满风险之地,使得陆地上的人们对这块岛屿缺少基本认知和了解。

孔见发现,现今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海南岛,不仅外来的移民不了解,就是本省出生的海南人,对海南岛的过往今来,也知之甚少,甚至连有影响的作家、文化人也缺少对海南岛身世的了解。

“这让我感到很不应该,特别在海南岛上从事文化建设、文学创作的人士,包括负责地方物质文化建设的人们,他们在没有了解海南历史文化沉淀的情况下,做出随意而草率的书写与构建,这是令人遗憾的。”

创作《海南岛传》,对孔见来说,除了文学上的追求,还想“提供一个地方文化读本”,让人们更充分地了解与热爱海南。因此,这是对生他养他海南岛母亲的回馈之作、致敬之书。孔见希望有这样一本书,能对海南岛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阐释,提供给大家,让大家能够了解,这座岛屿文化的植被和文化土壤里有机的成分,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营养,更好地建设海南岛。

要成就这样的一本书,孔见做了多年的准备。他1978年考上专科学校时,就是学历史专业的。多年来,他对历史考据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一年他去海南东方大广坝一带进行田野调查时,甚至还找到了两块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他说,写作《海南岛传》,史料的收集和准备要占去一半的工作量。

“本书,首先是一部史传,然后才是文学作品,在尊重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力图再现历史的现场;众说纷纭的地方,尽量在占有资料的条件下,做出采信的选择。”孔见说,在《海南岛传》里出现的故事,都不是“空穴来风”。

苏东坡是海南人文的高峰

40多万字的《海南岛传》,孔见用了将近10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苏东坡。

“苏东坡,是海南人文的高峰。”孔见说,海南东坡热持续多年,谈论东坡、写东坡的人也很多,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东坡影响,每一个到海南来的文化人,几乎都会去拜谒东坡这座“高峰”。

他也一直是东坡的忠实的读者。

他说,“苏东坡,着墨最多,用力最深,首先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是一个巅峰级的人物,他出现在海南岛,对海南文化具有开拓性,提升了海南的文化起点;其次,苏东坡对中国文化人格的发展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他之前,中国文化的人格是儒道二元互补结构,到他这里,是儒道佛三家会通,或者说是三位一体的结构,

孔见说,苏东坡的身上具备的这种意义还没有被人充分发现、认可或尊重,所以,他在这方面用大量篇幅,不仅写苏东坡流放海南的三年,还对他整体的人生进行了回顾,作为命中的最后一劫,海南岛的流放生涯是苏东坡人格完成的地方。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陈水雄认为,孔见对苏东坡性格特征作了书写和评价,这是前人没有写过的,孔见对苏东坡的不足也进行了非常中肯的叙述。

文学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事地方性题材写作,最难的是地方题材与文学标准的关系,孔见的《海南岛传》,给地方题材写作提供了一个典范。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浩文在读者分享会上说。

“作为国内目前颇为流行的地方人文历史写作,孔见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于如何书写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有借鉴意义。”海南文艺评论人士马良说。

●人物档案

孔见,原名邢孔建,1960年12月生于海南岛,先后担任《天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随笔、小说、诗歌写作和哲学研究。出版有随笔集《赤贫的精神》《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诗集《水的滋味》,

评论集《韩少功评传》,小说集《河豚》等。


上一篇:“中国网文热”在全球持续升温

下一篇:作家艾克拜尔:海南蕴藉文学创作的矿藏